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艾国:俯远法与中国山水画空间视角流变(2)

来源:继续教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7-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叠云无尽观沧海140x70cm 局部 北宋山水画经营图式,在五代的“全景式”构建中,提炼并发展了更加具体的空间视角,这包括董源描绘南方灵秀山水的平远


叠云无尽观沧海140x70cm


局部

北宋山水画经营图式,在五代的“全景式”构建中,提炼并发展了更加具体的空间视角,这包括董源描绘南方灵秀山水的平远视角,李成、范宽描绘北方险峻山水的高远视角。郭熙在他的《 林原高致集》中, 总结和归纳了北宋山水画经营图式,提出了 “高远法”、“平远法”,“深远法”的“三远法”和“ 可居可游”的绘画理论,使山水画的经营位置上升到可把握的理论层次,在运用上有迹可循。“三远法”是空间角度和造境法的综合描述, “高远法”、“平远法”更多是在空间角度上而说,如“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是仰视和平视物象的视觉角度, “深远法”为“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是其中可见山后和中庭以及山头、山腰及山脚等“重重悉见”之深的经营图式,并非是俯视角度赋予的艺术特征,而是“游观”的造境方法,也是沈括的“以大观小”、“折高折远,自有妙理”的和汤垕《画鉴》中“意推”的置陈布势的运用,是不拘泥透视的“远映”、“胸中丘壑”的主观表达,这也是自古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征。中国绘画的空间角度可分为两种,一是“视觉空间”,为“看”,是物象在眼睛中的成像,是基于固定视点的透视角度。另一则是“心灵空间”,为“观”,观是内心对物质和心理现象的直接体认,分为内外,内观如宗炳的“澄怀观道”,“毗婆舍那内观”领悟“名色”心物的本质,也如“观”自在而“照见”“五蕴皆空”。“外观”是超越视觉生理的心象活动,是综合的感受、记忆,和“畅游神往”整体的动态加工过程。由《易经》“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而入“观物取象”的境界。“观”的目的如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所述:“所谓先验的山水画式的场乃是中国哲人彻悟的理想境界” [5]。所以就“深远法”而论,如 郭忠恕的《明皇避暑宫图》、燕文贵《溪山楼观图》、郭熙的《山村图》、王蒙的《青卞隐居图》、《葛稚川移居图》皆在于塑造一个深邃莫测的深远空间,其中有从山顶而窥的深远,有从山侧而窥的深远,《具区林屋图》把山脚的溪谷层层透措,也营造出较大的幽深之感。


云南腾冲70x55cm


局部

此后北宋的韩拙《山水纯全集》提出了“阔远”、“迷远”、“幽远”。元代黄公望《山水诀》提出“高远”、“平远”、“阔远”。


云游远相140x70cm


局部

南宋以后,疆域的变化,地貌的不同,中国山水画在南方逐渐形成了新的绘画风格,其中的经营图式独辟蹊径,变化了北宋以来以主峰为中心的全景式经营布局,出现了初期的“近景式”和在此基础上发展的 “一角”、“半边”之“局部式”。如果说全景式是“以大观小”,那么南宋的局部式一角半边则是“以小观大”的哲学理念和实际的“内观”经验,宏观的星际之间的围绕和微观的电子粒子间的围绕是相同的;“安那般那”出入息的内观可以了知“天地玄珠,万气本根”。所以不论观大观小,皆是通过这个方式以“观道”、“格物”,“觉悟”自然法则而实现书画“成教化助人伦”的功能。


普愿天下生灵皆善待140x70cm


局部

北宋南渡的画家李唐是承上启下的角色,在处于向南宋过渡的转折时期,他在山水画变革中开宗立派,对南宋以及后世画坛影响深远。在经营位置方面对前人进行继承,并把高远的角度视点改为平视,拉近了取景角度,着重近景与局部的表现衬托整体的效果,开启了南宋山水画近景经营图式的格局。这种布势后来成为南宋院体画局部式构图的基础。《万壑松风图》为李唐于北宋晚期南渡前的山水画作品,还有《长夏江寺图》其中的构图创新和技法,影响深远。追随李唐的萧照 ,从他的《山腰楼观图》可见由李唐近景式空间角度,改为一边式。其后是刘松年、马远、夏圭,他们皆师李唐,在后来的实践中强调从某个角度, 某一局部出发来经营位置,慢慢形成从“近景式”为“局部式”的一角式和半边式的置陈空间。绘画内容从开阔浩渺、形象繁复的大山大川逐渐演变成自然景观的一角一隅,笔墨皴法也变为畅快淋漓。这种“ 以小显大”、“以少胜多”的特写式图式,简洁明快, 境界清远,给人以更多的遐想。如马远的《 踏歌图》,夏圭《西湖柳艇图》,刘松年《秋窗读书图》,法常《鱼村夕照图》等。明曹昭《 格古要论》中评马远取材和布局 “ 或峭峰直上, 而不见其顶,或绝壁而下, 而不见其脚, 或近山参天, 而远山则低, 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

文章来源:《继续教育研究》 网址: http://www.jxjyyj.cn/zonghexinwen/2020/0720/423.html



上一篇:北华大学与吉林市教育局达成全面战略合作
下一篇:我国医学教育标准和认证体系实现国际实质等效

继续教育研究投稿 | 继续教育研究编辑部| 继续教育研究版面费 | 继续教育研究论文发表 | 继续教育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继续教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