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省教育厅发文敲定:2020年秋实施新教材

来源:继续教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7-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18年、2019年秋季学期普通高中高一年级继续使用现行国家课程教材; 2020年秋季学期普通高中高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方案,使用新教材。 日前,广东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做好普通高中课

2018年、2019年秋季学期普通高中高一年级继续使用现行国家课程教材;2020年秋季学期普通高中高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方案,使用新教材。

日前,广东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做好普通高中课程教材实施工作的通知》并进行了解读,明确2018级、2019级高一新生应用现行课程方案、使用现行教材参加新高考。

新高考时代到来,学生们都要做好什么准备,“学大大”来帮大家“划重点”:

要点一:现高一学生是否更换教材?

仍使用现行教材

根据《通知》,2018年、2019年秋季学期普通高中高一年级继续使用教育部2003年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使用现行国家课程教材。2020年秋季学期普通高中高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方案,使用新教材(实施方案另行印发)。

广东从2018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这意味着,2018级、2019级高一新生应用现行课程方案、使用现行教材参加新高考;而现初二学生到2020年成为高一新生后,将成为首批应用新课程方案、使用新教材的学生。

《通知》提出,强化对接联动,明确新课程实施与新教材使用同步进行,确保课程标准与教材配套实施、课程教学与考试命题内在一致,有机衔接课程、教材、教学与考试改革。

要扎实做好新课程新教材全员培训工作。各地要科学制定全员培训计划与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好新课程新教材的培训工作,分年度、分年级、分学科开展教育行政干部、教研员、普通高中校长和教师的全员培训。

要在2020年8月底前完成高一年级各学科教师新教材培训工作,2021年秋季开学前完成高二、高三年级各学科教师新教材培训工作。

要点二:现高一是否需要走班选课?

开始有序推进 加快建立完善指导制度

《通知》要求,要深化学校教学改革,加强和改进教学组织管理。

2018级、2019级课程实施中应将高中课程教学改革新理念融入其中,突出学科核心素养,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过程,正确处理“教、考、招”的关系,实现课程教学与考试评价改革有机衔接、平稳过渡。

各地要积极探索适应选课走班需要的教学组织管理制度,指导学校从2018级学生开始有序推进选课走班,加快建立完善选课走班和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各地要督促学校严格规范课程管理,科学安排每学年授课科目,特别是严格控制高一学年必修课程及并行开设的学科数。要确保开齐开足国家课程,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

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开展选课走班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又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实施。我省早在实施“3+X”高考科目改革方案时,曾在“分科教学”“选课走班”等教育教学方式上进行过有益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

2017年,省教育厅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印发了《关于高水平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增加课程体系的选择性和多样性,实施选课指导制度和走班制度”。省教育厅还将出台有关文件,指导各地开展选课走班。

目前,广东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正在按程序报批,正式公布时间将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和安排进行。

采写:羊城晚报记者 王倩

编辑:小思小予

文章来源:《继续教育研究》 网址: http://www.jxjyyj.cn/zonghexinwen/2020/0728/453.html



上一篇:中国教育的“线上迁徙”
下一篇:巴蜀云校携手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继续教育研究投稿 | 继续教育研究编辑部| 继续教育研究版面费 | 继续教育研究论文发表 | 继续教育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继续教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