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2007年度学术动态

来源:继续教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系2007年度学术动态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在学科建设方面.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一年来取得很大成绩。在抓好课程与教学论、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学及博物馆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系2007年度学术动态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在学科建设方面.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一年来取得很大成绩。在抓好课程与教学论、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等几个博士、硕士授权点学科的基础上,特别着力在世界历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等学科建设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与优势。世界史学科建设在近年取得巨大成果。系里充分发挥北京的学术优势.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签署了合作协议.聘请在学界有影响力的资深学者担任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形成了培养方向较为齐全的研究生教育系统。2007年获得教育部批准。世界史学科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在进行学科建设的过程中,系里在增进中外学术交流方面下了很大功夫。2007年4月13—1613.历史系主办了“世界历史上的文明/文化的比较与交流”学术研讨会。学校领导和著名史学家齐世荣、朱寰、刘家和等出席了开幕式,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于沛致贺辞.徐蓝教授主持研讨。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国内50个多个单位的专家学者120名,收到学术论文91篇。学者们就人类历史上的文明交流和文化交流展开了热烈讨论。这次学术研讨会为国内世界史学界和相关学科研究文明和文化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次交流机会,是历史系从“十五”规划开始.以“中外历史和文明”作为重点学科方向.为中外文观和文化的研究做出的一项贡献。2007年3月8日至3013.校特聘讲座教授杰瑞·H·本特利为世界史方面的研究生专门开设了一门完整的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本特利教授现任美国《世界历史杂志(iOllrl'la|of world history)》的主编,是前世界历史学会主席.现为本系世界史专业一年级硕士研究生讲授全球史课程。他的全球史课程分为12个专题。分别讲述了全球史的史学定位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当今全球史研究的主要动态、以及移民、环境变迁、贸易发展、跨文化冲击等学术界重点关注的问题。全英文的语言环境、开放式的授课方式和宽松的课堂气氛.给刚接触全球史研究的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本特利教授的教学活动还将在每学年继续进行。5月.本系科研副主任梁占军教授到法国巴黎高师访问.并做了题为“中国二战史研究六十年”的学术讲座。法国巴黎高师历史系主任弗朗索瓦一梅南教授于10月回访.并为历史系师生做了名为“文艺复兴的序幕~意大利城市的教育与文化12一14世纪”的学术讲座。两次学术交流活动为两所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奠定了基础.11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历史系教授.世界著名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家伊格尔斯fGeorg.G.Iggersl来我系访问.我系齐世荣教授与伊格尔斯教授就世界史前沿问题进行了座谈。世界史学科带头人徐蓝教授、梁占军教授等也参加了座谈。11月7日至16日.应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宗教系讲座教授太史文(StephenF.Teiser)、哈佛大学东亚系主任普鸣(MichaelJ.Puett)和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森(ValerieHansen)等的邀请,本系主任郝春文教授到以上几所世界著名大学进行了巡回讲学。讲学的题目分别是《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从冲突到兼容——中古时期传统社邑与佛教的关系》,郝春文教授的讲学活动受到这些大学师生的欢迎.并在每次讲演后都和前来聆听演讲的师生就相关问题学术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讲学期间,郝春文教授还以历史系主任身份和哈佛大学东亚系主任普呜(MichaelJ.Puett)就两系建立合作关系进行了商讨,双方商定将在明年正式签订互换学生和教师互访的协议。一年来,历史系举办的“博导论坛”、“北京史专家论坛”、“史学前沿论坛”等邀请国内专家来系讲学活动持续不断,杏坛学社主办的“历史文化月”、“唐宋文化”等宣传活动也极大的开阔了历史系及其他院系学生的史学视野.增强了学术气氛此外。由历史系教师主持的多项国家级重点课题.在2007年获得了重要进展。同时,又有《美国西部牛仔研究》、《两次大战之间英国应对国际危机的决策研究》、《<观海堂书目>整理及研究》、《北宋史学与儒道复兴思想运动》、《早商城市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等五项课题获得国家级课题立项。(作者赵山花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助理馆员)★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2007年度学术动态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创建于1951年.是中国高校历史学学科教学和研究中心之一。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目前已形成从本科到博士后(包括继续教育)完整的历史学110专业人才培养体系。1981年,中国古代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两个二级学科进入第一批博士点行列.1984年和1986年.世界史学科和中国近现代史学科也先后被批准历史教学问题2008年第1期为博士点。1994年.华东师大历史学科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8年,设立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获得历史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此后增设了专门史、历史文献学、历史社会学、国际冷战史、海外中国学博士点。历史系目前共有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暨硕士点以及历史学科教学论硕士点。2007年,世界史学科和中国近现代史学科成为上海市重点学科.世界史学科还进入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行列。2007年.华东师大历史系承担了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举办了多次学术会议.邀请本系和来访的数十位国内外知名学者作学术讲演,学术交流活动十分活跃。一、科研成果2007年华东师大历史系教师出版了多部科研力作。沈志华教授和杨奎松教授等合著《中苏关系史纲》一书,对中苏关系研究中一些亟待重新考察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与更新,引起学界的关注。沈志华教授另一部著作《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再版,做了一定的修订和增补。杨奎松教授的《开卷有疑》辑录了他在中国现代史研究中积累的真知灼见。王家范教授新著《史家与史学》探寻吕思勉、许思园、范文澜、张荫麟、萧一山、柳诒徵等史学大家的学术人生.并从整体上考察了20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王东教授的《那方山水那方人:客家源流新说》将赣闽粤边作为基本的研究单位.分析指出客家这个地域性的语言与文化群体是赣闽粤边地域社会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姜进教授主编的《都市文化中的现代中国》汇集海内外一批中国都市大众文化研究学者的精心之作.探讨了近世都市大众文化发展的诸多方面。李孝迁博士的《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1882—1949)》通过中国史学史和西方史学史的交叉边缘史研究.以翔实的资料梳理了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在2007年度的课题申请中,历史系教师认真对待、积极参与,年度科研立项达到历史新高。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课题3项:许纪霖教授的《现代中国思想中的个人与国家认同(1895—1949)》、易惠莉教授的《清代的中日关系(1644—1868)》、孟钟捷博士的(20世纪德国劳资和谐关系演进研究:以企业代表会体制为中心》。以沈志华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冷战时期美国重大外交政策研究》课题获得教育部哲社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沈教授领衔的另一课题《美国对华情报评估解密档案的整理与研究》获得上海市哲社规划重大课题立项。房鑫亮副教授的《王国维与中外学人之学术交流》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立项。从课题立项的分布情况来看.多数学科点均有立项课题.并逐渐形成协同攻关的良好局面.二、学术会议2006年末至2007年,华东师大历史系举办了多场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2006年11月.“祝贺王养冲先生百岁华诞暨世界史学科发展研讨会”召开。王先生是华东师大世界史学科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为世界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及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贡献奖”。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聚集一堂,为世界史研究领域的耆宿人瑞庆贺寿诞.并对世界史学科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讨,《王养冲先生百岁华诞献寿文粹》也同时出版。12月16日至18日,“史华慈与中国:纪念本杰明.史华慈教授诞辰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海内外名家围绕史华慈思想研究、中国思想史研究、中国文史研究、全球视野中的中国研究等四个主题展开热烈讨论,在思想史和中国研究的方法、视野、史料运用、跨学科对话等方面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朱政惠教授编著的《史华慈学谱》、许纪霖教授主编的《史华慈论中国》也在会前出版。12月19日至21日.由华东师大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美国康奈尔大学冷战史项目和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国际冷战史项目联合主办的“冷战转型:1960—80年代的中国与变化中的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汇集了多名国际知名学者,文安立、陈兼、沈志华、杨奎松、赫斯伯格等中外学者就中国在冷战转型阶段的地位与影响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此次会议推进了史学界对冷战史的整体认识并对冷战史研究进一步的发展展开了热烈讨论。2007年6月8日.由历史系和中国现代思想研究所主办的“现代性之反思:以正当性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学术研讨会召开.来自海峡两岸三地的三十余位学者参加会议,与会学者就政治正当性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围绕课题进行学术交流.一方面促进相关学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加强青年学者之间的互动.为他们参与学术活动提供了一个平台。历史系近期承担了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冷战时期美国重大外交政策研究”。6月9日.召开了攻关项目交流会与“档案收集与解读培训班”。培训班延请的中外专家就选题的立意、结构设计、知识关怀以及如何利用和解读档案与大家分享积累多年的学识。11月3日至5日.由历史系和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举办的“全球视野下的史学:区域性与国际性”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伊格尔斯、海登.怀特、佐藤正辛、王晴佳等来自十多个国家的六十余位专家学者会聚于丽娃河畔.对当今国际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现状、特点和发展新方向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是近年来国内在该专业领域举办的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性研讨会。11月22日。来自匈牙利、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美国等国的学者聚会华东师大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举行“冷战时期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关系”为主题的学术会议。会议主要围绕各国档案解密的状况和筹备中的相关国际会议两个议题展开。以上多场学术会议的召开彰显了华东师大历史学科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同时也为进一步推进学科建设增添了动力。三、学术讲座“大夏讲坛”是华东师大学术讲坛的最高层次.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演讲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前沿的学术成果。自2006年底至今,历史系组织了多场“大夏讲坛”,应邀演讲者及演讲题目为: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及东亚语言文明系杜赞奇教授的“宗教与公民:亚洲现代经验的比较”: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和东亚系本杰明.艾尔曼教授的“并行、交叉与冲突:明清时期中西科技比较研究”: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卜正民教授的“绘制世界地图:明代后期的中西文化交流”;前国际史学史与史学理论委员会主席伊格尔斯教授的“理性主义与史学研究:与后现代主义商榷”;美国斯坦福大学海登·怀特教授的“后现代主义与历史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王国斌教授的“从历史的角度看1949年后中国政治、经济的转变”:北京大学钱乘旦教授的“发达国家现代化比较”等。高水平的学术讲座为历史系师生提供了一道道丰盛的学术文化大餐。在这一年度.历史系还接待了数十位来自海外的专家学者前来交流.并举办多场学术演讲和专题报告。如:匈牙利历史学者彼得.巴莫斯教授的“卡达尔的对外政策:1956--1968”:保加利亚乔丹·巴耶夫教授的“苏联和保加利亚的关系——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国际与政治学院何包钢教授的“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与国家认同问题”:美国罗文大学历史系王晴佳教授的“全球化与全球史学史”: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徐贲教授的“群众理论与反乌托邦文学”:香港大学杜维运教授的“中西史学的相通与相异”: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黄克武教授的“现代性与终极追寻:精英与民初上海宗教界”和“还原一个真实的胡适:胡适的公共形象与私密情感”: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富谷至教授的“从简牍到纸——以《论语·颜渊篇》的错简为中心”历史教学问题2008年第1期和“从终极的肉刑到生命刑——汉唐死刑考”等。11月14El,著名学者、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资中筠研究员针对目前学界存在的浮躁之气.为历史系师生作了“被误读的历史”演讲。知名学者学术报告的持续性开展.传递了各学科领域内最新研究讯息.同时也加强了历史系师生与学术界同仁的交流与合作。在十月份举行的校庆报告会上.历史系许纪霖教授作了题为“独特的就是好的——中国城市空间与城市文化的反思”学术报告:牟发松教授作了题为“侠儒论——党锢名士的渊源与流变”的学术报告;姜进教授、黄爱梅副教授分别作了“中国妇女史研究动向”和“从出土资料看秦至西汉初年的妇女婚姻生活”学术报告。11月28日.历史系和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还联合主办了“纪念吕思勉先生逝世50周年暨思勉人文讲座开讲仪式”.王家范教授作了…新史学’旨趣实践会通第一人——纪念吕思勉先生逝世50周年”学术报告。.历史系除了积极联络国内外著名学者来系讲学.还关注本系青年教师的成长.鼓励他们积极开展学术活动。今年的青年学者学术报告有:李孝迁博士的“论清末民初历史教科书的若干问题”:孟钟捷博士的“劳资关系与社会和谐:二战后初期联邦德国重建企业代表会体制的历史与经验”等。学术交流的活跃不仅体现在“请进来”.还表现为“走出去”。今年历史系有十余人次外出访学,其中短期访问地区除香港、台湾地区之外。还有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意大利等,林广副教授和刘擎教授作为富布赖特学者先后访美。(作者陈波、王应宪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师】

文章来源:《继续教育研究》 网址: http://www.jxjyyj.cn/qikandaodu/2020/1210/906.html



上一篇:我的孩子我的爱:记哈尔滨市尚志幼儿园园长宋
下一篇:颜元教育思想对继续教育创新的启示

继续教育研究投稿 | 继续教育研究编辑部| 继续教育研究版面费 | 继续教育研究论文发表 | 继续教育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继续教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