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数字化时代与教育变革研究背景进展与局限(3)

来源:继续教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课程组织形式,在遵从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个人体验独特性和稳定性基础上,推动着学习方式新变革。有研究者认为,微课程下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课程组织形式,在遵从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个人体验独特性和稳定性基础上,推动着学习方式新变革。有研究者认为,微课程下学习认知方式的改变,表现在从“秩序化”走向“碎片化”的文本呈现、由“客观”趋于“具身”的学习体验、由“静”迈向“动”的认知过程。因此,微课程下学习环境的建构包括数字化时空的形成、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进化和数字化学习文化的创造。微课程下学习形式的开展需要搭建智能化的学习平台、倡导“深度介入”的学习参与和营造快乐积极的学习氛围。[17]单从凯等人从人类文明发展、学习变迁、教学结构的变化和学习资源的发展入手,分析了微课程的产生、发展、概念和特点,并且从实践出发,总结了微课程的建设模式、设计思想、开发流程以及未来应用。[18]

(三)数字化时代的教师需要信息素养

数字化时代如何为师,这是诸多研究关注的问题。数字化时代意味着教师教育需要实现相应转型,教师必须具备适合数字化教育的相应素养。数字化时代必须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对教师教育的支撑作用,特别是利用下一代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实现优质教师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高水平的支撑平台,全程追踪教师成长的过程,整体性提升教师教育质量。[19]栾学东对数字化背景下在职教师教育教材开发的走向进行了分析与展望,提出教材开发必须适应个性化、模块化、立体化的发展趋势,实现从“教材”向“学材”转变。[20]代毅等人基于群组协作理论研究了教师研修的数字化支撑环境,以知识共享创新的视角构建了教师交互研修模型。[21]另外,闫寒冰关于教育技术骨干教师的培养路径研究指出,扩大(或深化)教学设计范域、关注教师差异化教学能力、引入前沿技术和教学实践,以及发展教师多元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是进一步培养教育技术骨干教师的有效路径。[22]

数字化时代教师教学能力(素养)现状及其提升路径是研究者们关注的另一个重要话题。检视技术变革教学的实践史,导源于教师教学技术素养薄弱,当前教学过程中技术凌驾于教学之上,传统技术占主导地位,实施效果与预期落差较大等问题亟待解决。故此,重识教学技术的本真意义,挖掘教学技术的赋能功用,构建擅用技术的教学团队,助力技术融入教学过程,是改进教师教学技术素养的基本路向。[23]一项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三维比较的研究发现,不同学段、学科和培训时长的教师在信息化设备、数字化学习资源和信息化教研等维度的应用水平均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该文从学段、学科和信息技术培训的视角,提出了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建议。[24]

葛文双等人通过比较分析“美国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NBPTS)教师教学标准与“国际培训、绩效、教学标准委员会”(IBSTPI)教师教学通用能力标准等四个典型的教师教学能力专业标准在背景信息、内容维度、借鉴特点及应用范围四个方面的要素发现,数字时代教师教学能力应聚焦于教师课程实践教学中的有效教学意识、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学术研究三个核心维度。与此同时,在分析国内外数字时代教师教学相关的五个典型标准后得出,数字化环境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框架应从信息与通信技术(ICT)融入教学的意识、素养、能力和研究四个内容维度,以及从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中的应用、深化、创新三个连续阶段进行构建。在该能力框架中,教师的教学应是技术与教学融合式的创新,是面向技术重组学习环境并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来促进课堂教学成效,从而发展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思考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25]

有研究者关注到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专业能力,作者首先从能力的角度出发对教师信息化专业能力进行了界定;然后以能力结构理论为指导分析了职业院校教师专业能力的构成要素;最后根据现有研究成果构建出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专业能力结构模型,提出了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专业能力的发展阶段及特点,并对其各发展阶段跃迁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26]尹睿基于国外文献的分析揭示了教师设计思维的三重要义,并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面向21 世纪学习的数字化课程设计思维框架为例,阐述了将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思维和21世纪技能相融合这一教师设计思维的发展途径,为教师发展设计思维提供了新的方式,为教师开展技术融合式教学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27]

文章来源:《继续教育研究》 网址: http://www.jxjyyj.cn/qikandaodu/2021/0309/1009.html



上一篇:教育研究与评估初探
下一篇:国外麻醉护士执业标准执业范围和继续教育发展

继续教育研究投稿 | 继续教育研究编辑部| 继续教育研究版面费 | 继续教育研究论文发表 | 继续教育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继续教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