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武汉轻工大学探索高质量人才

来源:继续教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0-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近三年,动物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4%,教育教学质量指数92.31%;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受到同行、企业和社会的广泛好评……2017年以来,

近三年,动物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4%,教育教学质量指数92.31%;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受到同行、企业和社会的广泛好评……2017年以来,武汉轻工大学动物科学专业借鉴引进“成果导向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融合,在教学范式上变“任务驱动”为“能力牵引”,结出累累硕果。

这只是武汉轻工大学近年来教学改革创新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武汉轻工大学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了《变“任务驱动”为“能力牵引”,培养“农工相融”新农科动物科学专业人才》《荆楚卓越物流管理人才培养“1234”模式研究与实践》等一批实用性强、成果显著、示范效果好的教学成果。

这些成果有哪些亮点?对学生综合素质有何影响?9月底,记者走进武汉轻工大学,探寻该校推进教学改革、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秘诀。

打破传统 创新教学范式

“这些教学成果都针对当前主要的教育教学重点和难点,充分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在教育教学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有所创新,并取得了明显的教育教学效果。”武汉轻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郑言波告诉记者。

当天,在武汉轻工大学常青校区和金银湖校区,记者还分别采访了四位获评学校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的老师,他们不约而同地都提到了在新形势和新需求下教学范式的转变。

“以前专业建设落后于产业发展,过于注重知识点的传授,导致学生探究、协作、创新等能力培养不足。”动物科学专业教授吴灵英说,如今,一切都变了。

在吴灵英的课堂上,不仅传授的信息紧跟时代和行业发展,而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这更像是一种“项目式学习”,她提出一个行业内的问题,传授学生一定的理论知识后,就让学生查资料、动脑筋、提方案,下次课进行点评指导,直至最终得出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贴近实际、理论学习、综合运用、发挥想象、解决问题通通囊括在内。

在武汉轻工大学金银湖校区外语楼5楼,该校外语学院党委副书记田禾彦向记者详细介绍了《构建“三维一体”新工科融合发展教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这项教学成果的来龙去脉。

田禾彦说,《构建“三维一体”新工科融合发展教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是武汉轻工大学自2017年开始,在贯彻落实国家“新工科”建设要求的背景下,主动瞄准国家战略、行业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聚焦产业,面向未来,以新工科建设为核心,针对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理实融合等核心问题展开研究、改革与实践。

“该项教学成果明确提出新工科建设‘四区'模式,即从理论出发打造新工科教育模式创新区,重构人才培养知识体系;从方法着手,打造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培养试验区;从实践导入,加强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打造产教融合先行区;从标准出发,强化教育质量理念,结合学科特色和国家食品安全战略,以新工科为变革着力点进行学科交叉融合,打造质量文化示范区。”田禾彦说,该项教学成果从学科知识体系创新发展维度探索“科教融合”,创建新学科;从协同创新维度探索“产教融合”,搭建科研与行业发展平台;从人才培养的教学维度探索“理实融合”(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重构课程体系。

2018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正式实施全员导师制,也是武汉轻工大学这批教学成果之一。

据武汉轻工大学管理学院教师陶丽萍介绍,该专业充分利用班级师生比高、小班授课等专业优势,为每3-4名本科生配备一名学业导师,从学生一进入校门时,专业全体教师便全程参与培养学生基础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助力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做出正确规划。“导师制本质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导学、导心、导行,老师对学生实施亲情化、个性化教育,在此过程中提升自身教育理念和‘教书育人'水平,特别是教书育人的责任感。”陶丽萍说。

追求卓越 指引学生成长

教育范式的变化对学生的培养起到了“显而易见”的效果。

以动物科学专业为例,该专业教授吴灵英告诉记者,经历了教学范式的转变后,学生初步实现了从“被动学”到“主动学”的转变,较好地对接了现代技术和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钻研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毕业生心系“三农”,具有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拥有食品安全、生物安全和生产安全意识、生态文明观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核心知识牢固,具备畜牧全产业链的知识结构,生产技能全面,具备较强的继续学习、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能力,尤其是具有饲料工程项目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及评价能力,与现代畜牧饲料业发展契合度高。

文章来源:《继续教育研究》 网址: http://www.jxjyyj.cn/zonghexinwen/2021/1016/1289.html



上一篇:海内外高校专家学者聚焦教育国际化
下一篇:华东师大校长钱旭红:标准化规模化教育体系已

继续教育研究投稿 | 继续教育研究编辑部| 继续教育研究版面费 | 继续教育研究论文发表 | 继续教育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继续教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